隨著疫情防控實現平穩轉段、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人流、物流日漸繁盛,作為中國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啟動“加速鍵”。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特區和廣東廣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九市,其目標是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今年1月初恢復通關以來,香港和其他灣區城市的人員往來、經貿活動、文化交流逐漸恢復。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袁民忠說:“各界對此期待已久,倍感興奮。”
香港旅發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內地赴港游客約28萬人,比前一月增長3倍,香港商業明顯回暖。螞蟻金服國際業務香港地區業務負責人梁溢堅說,從移動支付數據看,今年春節香港消費金額較去年春節同期漲幅超3.8倍,交易筆數增長近1倍。
隨著廣東與港澳全面恢復通關,人員之間、企業之間、機構之間、政府部門之間的“雙向奔赴”正密集涌現。
作為首批完成跨境執業備案的港澳涉稅專業人士,永誠稅務師事務所香港合伙人張國和說:“我相信會有更多香港的注冊稅務師到前海執業。”目前,像張國和一樣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的港澳專業人士,已有3100多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4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立體交通體系逐步形成,跨境通關更加高效,資金流動更加便捷,協同創新更上層樓。
香港的大學及科研機構已參與建立多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及建立兩個實驗室的香港分支機構,約360個研發項目獲得內地科研資金。廣東全省科研經費跨境撥付至港澳累計超3.7億元,惠及十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目前已集聚獨角獸企業51家,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三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隨著《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的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形成了以前海、橫琴、南沙三大平臺為支撐,戰略功能各所側重的粵港澳合作平臺體系,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大灣區建設正迎來最好的時期,已到了加速發展階段。”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