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迎來重大利好。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明確指出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賦予粵港澳大灣區以新的定位。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重大歷史機遇,也是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
如何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關鍵在于立足用好大灣區深厚底蘊、獨特優勢和經濟縱深,進一步加強與港澳的密切溝通,攜手加快建設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
一
“有人說我是澳門人,有人說我是香港人,但我會說我是大灣區人?!痹诮衲耆珖鴥蓵希珖f委員何超瓊的精彩發言迅速圈粉。
一灣珠水流,三地血脈同。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合作交往十分密切,不少人過著“朝飲西關早茶,午啖橫琴生蠔,夜臨浪漫維港”的生活。
今年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之后,三地的“煙火氣”流轉不停。去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客似云來、成果豐碩。隨后,兩地政府高層官員、傳媒高層人士、商界人士等往來頻密。不久前,廣東省2023年春茗在港澳同時恢復線下舉辦,受到熱烈歡迎……
視線放長,更能感受大灣區的合作頻密。從港珠澳大橋等一個個重大基礎設施巍然聳立,到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實,再到教育、醫療衛生、就業越來越方便……三地加快推進“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一個發展潛力無限、想象空間巨大的世界級活力灣區已雛形顯現。
三地同飲一江水,同享千年嶺南文化,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和底蘊。
二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國際化水平領先的區域之一。在世界版圖上,它與美國舊金山灣、紐約灣、日本東京灣并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不管是經濟總量、開放程度,還是地理位置,粵港澳大灣區都具備成為世界級灣區的條件。
截至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近13萬億元;從區位看,大灣區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的總和;從人口看,大灣區人口已經超過8600萬,相當于其他三大灣區的總和……
但與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之所以是世界范圍內的創新之舉,更多的因為它是體現中國制度優越性和多地優勢互補、共通共贏的絕佳模式。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面臨著世界上其他灣區建設所沒有的新情況。沒有現成的辦法,只有勇闖新路。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五年來,一個個重大國家戰略落地,疊加釋放“化學反應”“乘數效應”,為三地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奮進美好未來,當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不斷向區域協調發展和改革開放新高地邁進,開辟出一條體制機制創新的道路。
三
夜景衛星圖上,珠江入海口是中國燈光分外璀璨的區域之一,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聯動的真實寫照。
粵港澳三地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經濟互補性強。近3年,廣東新引進港澳資企業5萬多家,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越來越多生產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聚集和流動,展現出大灣區的蓬勃活力。
與此同時,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
產業上更加細分、經濟上更加縱深,高質量發展才更有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海陸空交通便利,鏈接雙循環、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區位優勢無可比擬。要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支持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深化與港澳規則銜接等,更好地把香港、澳門國際聯系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等優勢同內地市場廣闊、產業體系完整、科技實力日益增強等優勢結合起來。
粵港澳大灣區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大灣區同時擁有內地、香港、澳門三地科創要素,廣東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做得比較好,港澳基礎學科能力很強,要充分借助市場和資本力量,構建出開放型產業創新生態,促成科創資源的快速集聚和科創成果的井噴,將發展的勢能轉化為發展的動能。
潮起珠江春色新,風涌灣區向未來。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展現出蓬蓬勃勃的升騰景象,粵港合作也呈現出不斷深化的良好勢頭。立足用好大灣區深厚底蘊、獨特優勢和經濟縱深,三地一定能珠聯璧合、發揮優勢,一起攜手把大灣區這篇大文章抓緊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