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第二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論壇期間,南方日報記者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理論研究室主任陳建樾、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馬戎、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陳奕平、貴州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教授郝亞明4位專家,深入解讀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言獻策。
南方日報:立足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怎樣的內涵和意義?
馬戎:中國自上世紀50年代起開展民族識別工作,但多數人仍將“民族”等同于“少數民族”,“中華民族”被虛化。
如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和“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必須明確,凸顯中華民族概念、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關乎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陳奕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動蕩復雜,存在種種意外和風險。對于中國來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長遠指導作用,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
南方日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話語建構。在今天的語境下,我們應如何做好話語建構?
陳建樾: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西方邏輯認為國家應是單一民族建構。因此,我們要建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導的話語體系,既解決國內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問題,也要發聲告訴世界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國家。
馬戎:做好話語建構,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歷史及當今發展現實結合起來。
南方日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社會合力。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郝亞明: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需要社會合力,要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央頂層設計,同時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支持理論工作者帶頭推動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話語體系,透徹研究理論、深刻把握其內涵。
當然,我們還要對人民群眾做好常態化教育宣傳工作。我們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對國家決策的理解和擁護,通過群眾力量,全方位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陳建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全國各族人民。未來,我們要通過更多方式,繼續面向民族地區、面向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南方日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
陳奕平:在這方面,我認為可以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推進不同地區及人群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各族群眾共享大灣區建設成果,進而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同時,大灣區充分構建互動網絡及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創建交流平臺,形成了各民族互嵌式生存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