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乳源地處粵北山區,是全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有“世界過山瑤之鄉”的美譽。瑤族刺繡是乳源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針法獨特、色彩明麗、圖案精致、寓意美好,是乳源瑤鄉最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近年來,乳源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8年底,當地啟動“繡美瑤鄉”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并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成立了瑤繡文化促進會,以新產品、新業態助推文農旅深度融合發展,帶動了鄉村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
“傳幫帶”培育刺繡能手
一間寬大明亮的房屋內,十幾名身著瑤族傳統服飾的繡娘正一針一線地繡著手上的作品。房屋內陳列柜里,擺放著大小不一、已經完成的瑤繡作品:最大的一件近乎占據了整張長桌,黑色的底布上,中間繡著大大的福字,四周綴滿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瑤族紋樣。
這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鄧菊花位于乳源世界過山瑤風情園的工作室。如今,在過山瑤風情園,退休后的鄧菊花承擔起了瑤繡教學工作,教授來自全縣各地的志愿者和繡娘們。“以前,瑤族女孩人人都會刺繡。”鄧菊花說,由于瑤族沒有文字,因此刺繡中不同的紋樣,就成了情感表達的方式。
目前,乳源整合當地資源打造了瑤繡非遺工作站、瑤繡瑤服傳承基地等文化陣地,培育了一批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和非遺志愿者,形成了一批以非遺傳承發展為宗旨的文化志愿服務優質項目,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遺文創產品,建成了集非遺傳承、展示、教學、體驗、產品研發、銷售、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文旅服務平臺。
非遺工坊讓繡娘錢袋子鼓起來
除非遺名家工作室外,2020年,乳源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乳源扶貧辦與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合作,設立了乳源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將傳統瑤繡服飾進行簡約化、時尚化、生活化的創新設計和制作,把瑤繡圖文及色彩進行創新組合,并運用到生活用品及文創產品中。乳源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點、基層合作社、民間協會為聯系點,以點帶村,以村帶鎮,形成了以縣城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文化+扶貧”特色模式。
在乳源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趙詠蘭看來,工坊的成立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加入工坊后,繡娘們不僅能充分利用閑暇時間,讓錢袋子“鼓”起來,更重要的是自身價值得到彰顯。目前,除8位專職從業人員外,工坊還有專業瑤繡定制化樣板設計高級繡娘68人,以及兼職從事瑤族服飾手工產品生產的扶貧對象130多人,同時還帶動了周邊地區婦女1200多人。
自2019年以來,工坊共開展瑤繡技藝培訓62期,培訓8000余人次,設計推出60個類別的瑤繡產品。工坊讓每個繡娘每年增收超過2萬元,為全縣扶貧戶增加經濟產值超過100萬元。
此外,“繡美瑤鄉”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已實現縣鎮村三級共建、“1+N”聯動共建、產學研互促共建的“三個共建”發展格局,瑤繡文化“傳幫帶教展”公益服務不斷向常態化、規范化、普惠化、品牌化發展,推動粵北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特色路徑進一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