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廣州召開,39個集體、79人分別被授予“廣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廣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
“廣東是全國為數不多56個民族齊全的省份之一,共有3個民族自治縣、7個民族鄉和389個少數民族聚居村。”省民族宗教委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廣東少數民族人口共有約50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約占八成,是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數量最多、增長最快的省份。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我省各民族地區紛紛傳來喜訊: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笑容洋溢在人們臉上。“我們這幾年養雞鴨、種百香果,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河源東源縣漳溪畬族鄉鵲田村村民曹雨麗開心地說。肇慶市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黃翰村村民馬賞序用學到的養殖技術養起了雞和蜜蜂,一家三口年人均收入1.5萬元,他經常樂呵呵地把自家農產品分享給左鄰右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這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全省層面高規格部署、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法治保障……廣東在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不遺余力。“省里每年召開一次民族地區現場辦公會,省領導掛點聯系,有關地市、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幫扶成效還被納入鄉村振興工作考核,從而形成多方聯動工作格局。”省民族宗教委有關負責人說。
民族地區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重大項目、總部經濟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自然環境、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等優勢資源被發掘出來,生態農業、全域旅游成為綠色雙“引擎”。
民族地區在加快振興,城市化也在加速推進。城市中數百萬少數民族同胞,見證、參與了廣東數十年來改革開放的奮斗歷程。
來了就是廣東人!在深圳創新創業大潮中,回族漢子馬世雄和漢族姑娘羅淑貞相遇、相愛;景頗族企業家孔麗和其他少數民族朋友一起創辦助農電商平臺;定居東莞的苗族青年姚嘉權,曾多次見義勇為,是社區居民心目中維護治安的英雄。
民族融合在校園中結出甜美果實。“從2016年起,廣東在全國率先全面推進內地民族班混班教學、混合住宿、混合用餐,各民族學生交流交融更加深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氛圍日益濃厚。”省民族宗教委有關負責人說。
創新創業夢也在這片熱土萌發。“我想先去廣東的技工院校學習,畢業后創業,做汽車維修行業。”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阿拉法特說,希望以后能讓家人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