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生:凝聚共識 增進一體 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地

時間: 2021-08-27 16:20:12 來源: 《中國民族》
【打印】 【字體:

凝聚共識  增進一體

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地

  專訪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寧生

  記者: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省份,也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典型地區,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請您結合廣東省情和工作實際,談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會。

  黃寧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我們深刻體會到,這一重要論斷,與中國共產黨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一脈相承,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確立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相互貫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滿懷深情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塞北草原、天山腳下、西南邊陲、雪域高原……都留下總書記親切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的足跡,回響著人民領袖關心關懷各民族群眾的暖心話語:“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總書記的遠見卓識和言傳身教,為全黨樹立了光輝榜樣。

  廣東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區,廣東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也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加快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在對口支援、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工作中與西部各省區建立了廣泛而緊密的聯系,為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勝利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群策群力、風雨兼程。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廣東民族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發揮好廣東區位優勢、人口優勢和文化優勢,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推動廣東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畫好中華民族最大同心圓,把廣東打造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示范區,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和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窗口,為我省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粵北山區是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廣東是如何確保粵北民族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與此同時,廣東又是如何持續推進對口支援新疆喀什、西藏林芝、四川甘孜等民族地區的工作,扎實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

  黃寧生:我省轄有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及7個民族鄉、389個少數民族聚居村。按照黨中央關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部署,我們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落實務實舉措,全面推動省內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和高質量發展,確保全省民族地區與全國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統籌推進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工作。省委、省政府堅決把民族地區的精準脫貧作為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好。堅持把民族地區的精準脫貧和高質量發展納入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統籌謀劃推進。針對民族地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在總結2015年以來幫扶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成效的基礎上,2019年出臺關于推動我省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提升精準脫貧攻堅質量、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10個方面的政策,并將這些政策舉措充分吸納到2020年6月1日實施的《廣東省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條例》之中,為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和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加大資金投入,補齊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短板。我省通過新增財政預算和完善財力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補齊發展短板。“十三五”期間廣東省財政對3個自治縣的財政轉移支付超225億元。2019—2022年,省級財政每年安排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補助資金2.4億元;對3個自治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助等9項基本公共服務共同財政事權項目,我省統籌中央及省級資金承擔100%支出責任;對國家和省統一部署在3個自治縣的國家干線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碼頭、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等項目資本金,免除當地出資責任。三是健全工作機制,提升民族地區精準脫貧成效。建立每個自治縣由1名省領導同志掛點聯系制度,安排廣州、深圳、東莞等市對口幫扶3個自治縣和7個民族鄉,將有關單位幫扶民族地區工作成效納入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2019年底,我省民族地區7281戶、1922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13個相對貧困村達到出列條件。

  我省始終把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從資金、產業、人才等方面不斷加大幫扶力度,帶動對口幫扶廣西、四川、貴州、云南4省(區)的93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對口支援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四川甘孜29個縣(市、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為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貢獻。對口支援方面,2014年以來,我省共選派援藏援疆援川干部人才3857人,投入財政資金269.2億元,實施項目1735個,累計幫助引進產業項目900余個,投入資金超過1500億元。2017年國家開展對口支援績效綜合考核評價以來,我省連續獲評綜合績效考評突出支援方。東西部扶貧協作方面,2016年開始,對口幫扶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4省(區)14個市(州)93個貧困縣,其中深度貧困縣62個。這些地區多數為民族地區,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4年多來,我省累計援助4省(區)各類資金659.81億元,選派干部人才14321人,引導投資3339.35億元,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194.98萬人,助力4省(區)8663個貧困村出列、379.2萬貧困人口脫貧。我省在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效考核中連續三年評價為“好”等次,受到中央通報表揚。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城市民族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請您與我們分享一下這方面的工作成果和主要經驗。

  黃寧生:廣東56個民族成份齊全,全省少數民族戶籍人口96.5萬,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超過400萬。作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重要輸入地,廣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省份。廣東城市民族工作在全國民族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將城市民族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納入重要議程,超前謀劃、綜合施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第一,以機制建設為保障,夯實工作基礎。一是擺上重要議程高位推動。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城市民族工作,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全省城市民族工作相關會議,出臺系列文件,對城市民族工作進行全面部署。二是健全工作機制和網絡。省、市和重點縣(市、區)建立了城市民族工作協調領導體制,強化領導。各地探索建立和完善了城市民族工作調查研究、聯絡協調、困難幫扶、矛盾糾紛應急處理、區域聯動、社會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建立健全了市、縣、街道、社區四級城市民族工作網絡。三是加強與重點流出地對接。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有關部門不斷探索與在粵少數民族人口主要流出地的對接,簽署協作協議,采取有效舉措,共同加強在粵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

  第二,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加強服務管理。一是完善服務管理體系。我省各城市深入開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承擔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就業創業、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務管理任務。二是納入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納入全省流動人口服務體系,一視同仁,全面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民生服務。

  第三,以宣傳創建為抓手,共促團結進步。一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連續11年長抓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每年設定一個主題,省民族、宣傳、統戰、教育部門聯合發文,統一部署開展活動。著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鄉鎮、進宗教活動場所。二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和模范社區創建。嚴格按照國家測評標準,在全省共創建命名134個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其中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街等30個單位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省委、省政府還定期召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典型。

  第四,以依法管理為原則,維護和諧穩定。各級統戰、民族工作部門召開來粵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座談會,深入生產生活一線走訪少數民族群眾,上門宣傳政策,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加強省內區域協調聯動,深入排查研判化解矛盾隱患,依法依規、及時妥善處置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依法保護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

  記者:邁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在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方面,請問廣東省還有哪些新思路新舉措?

  黃寧生: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以改革的勇氣、斗爭的精神,奮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東實踐。

  第一,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覆蓋,講好廣東故事。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三個納入”:納入國民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深入挖掘廣東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歷史;納入干部教育,進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列入干部理論學習規劃;納入社會教育,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和群團組織作用,開展好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活動,加大面向社會的宣傳教育,大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好聲音、好故事。

  第二,進一步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系建設,深化廣東探索。通過加強體系建設,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濃厚氛圍。一是加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對現有政策法規進行梳理,做好立改廢有關工作,增強普惠性,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二是加強宣傳體系建設。載體上,持續抓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活動,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平臺。內容上,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強調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方式上,將互聯網建設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陣地。三是抓服務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推動就業、入學、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和提質升級。

  第三,進一步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展現廣東擔當。堅決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一是繼續開展經濟支援。緊緊圍繞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入推進產業合作、人才支援、勞務協作等工作,建設一批管長遠的項目,支持受援地高質量發展。二是在項目安排、資金分配方面增加教育幫扶、智力幫扶、文化幫扶項目的比重,提升民族團結的社會效益,進一步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增進“五個認同”。三是促進交往交流交融。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因地制宜開展“結對子”“認親戚”等活動,特別是組織中小學生開展“手拉手”活動,支持援受雙方各族群眾“多走動、多往來”,在互動中增進了解、促進團結。

  第四,進一步用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勢資源,彰顯廣東特色。一是發揮區位優勢。廣東毗鄰港澳,有3000多萬海外僑胞,占全國一半以上,分布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將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實施,利用地緣、血緣、族緣和文化同根的優勢,發揮社團和代表人士作用,加強同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的多維聯系,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畫好中華民族最大同心圓。二是發揮人口優勢。廣東作為人口第一大省,流動人口多,流動速度快,我們將從社會生活各方面為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和空間,把廣東打造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示范區。三是發揮文化優勢。我們將運用嶺南文化開放、包容的特性,把廣東建設成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升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熏陶各族群眾的包容精神、開放胸襟和大局意識,實現個人、社會、民族、國家價值觀的內在統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蕾丝视频色版网站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岛国,日本AⅤ深夜私人噜噜噜视频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gy | 色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 色道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午夜免a费看大片中文4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精品 | 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