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南粵大地絢麗綻放──廣東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綜述

時間: 2022-04-26 15:25:33 來源: 南方日報
【打印】 【字體:

  民族工作,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

  位于南海之濱的廣東,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居住地區之一,先秦時“百越雜處,各有種姓”,隨著歷史的變遷,漢、瑤、壯、畬、回、滿等民族世居于此,如今56個民族齊全,并且是我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數量最多、輸入最多、增長最快的省份。做好廣東民族工作,對全國民族工作大局的意義不言而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舉一綱而萬目張”,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廣東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前進方向。

  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南粵大地絢麗綻放。

  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共同走向現代化

  廣東轄有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還有7個民族鄉和一批分散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主要分布在粵北山區。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得到很大發展,但限于歷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滯后,曾是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

  高規格部署推動。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我省民族地區調研,并于2019年5月出席在韶關乳源召開的全省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工作現場會,對加快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隨著《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我省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廣東省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條例》等政策法規相繼頒布實施,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助推改革發展,加上法治保駕護航,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兩翼齊飛”。

  形成長效工作機制。2015年以來,省政府每年召開一次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現場辦公會,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省、市、縣成立三級工作專班,共同推動有關政策措施落實。同時,建立起省領導掛點聯系制度,每個自治縣由1位省領導掛點聯系。此外,有關地市、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幫扶成效還被納入鄉村振興工作考核,逐漸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

  省內省外幫扶齊發力。在省內,省財政2019—2022年安排的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補助資金,由4400萬元/年增加至2億元/年;廣州、深圳、東莞等市對口幫扶,省屬大型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3+1”結對幫扶,愛心企業定向捐贈資金,有力激活了民族地區發展動能。在各方努力下,截至2020年底,廣東民族地區7281戶、1922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13個相對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在省外,廣東用心用情用力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堅持以民生援建為龍頭,以產業和智力援建為兩翼,帶動對口幫扶廣西、四川、貴州、云南4省(區)、14個市(州)93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對口支援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四川甘孜29個縣(市、區)全部脫貧。

  融入大灣區建設 加快實現綠色發展

  此前“藏”在深山的乳源石韭,現在廣州居民通過手機預約下單,1小時內就能收到。南嶺的蔬菜,被端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餐桌,生動體現民族地區正在加快融入大灣區建設。

  農產品走出深山,離不開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的支撐。

  3918公里,這是截至2020年底連南、連山、乳源等民族地區公路通車的總里程。2021年11月27日,位于乳源瑤族自治縣桂頭鎮的韶關丹霞機場正式通航;二廣、許廣、京珠北、廣樂等高速公路聯通粵北和大灣區,廣清永高速鐵路建設提上日程……一條條“大動脈”“毛細血管”愈發暢通。

  同時,民族地區實現光網全覆蓋,4G/5G網絡基本覆蓋,“三通一達”主流快遞到村入戶已成常態。電商平臺、直播帶貨,讓民族地區農特產品“香飄”大灣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省民族地區基本位于北部生態發展區,是大灣區綠色屏障的重要一環。

  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乳源東陽光產值超百億元產業集群逐步成形,省級高新區、廣業集團明華機械廠等相繼建成投產……隨著大灣區生產力要素流入,一批總部經濟企業、綠色高端制造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目前,全省民族地區已創建連南稻魚茶、連山絲苗米、乳源南嶺蔬菜等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2.6萬戶農戶增收。

  天藍水碧青山秀,我省民族地區風景如畫。3個自治縣森林覆蓋率均達到80%左右,這一數據遠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生態農業、全域旅游已成為民族地區發展綠色“雙引擎”。稻田養魚是連南農耕文化的傳統之一,這些年連南打出“稻田魚文化節”的品牌,目前有稻田養魚近萬畝,帶動數千養殖戶增收。2019年起,連南計劃投資1.34億元建設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打造全國生態文明科普宣教基地標桿、全國石漠化治理成果展示樣板與獨具民族特色的生態旅游打卡點。連南、連山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連南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連南、連山、乳源被認定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民生保障堅實有力 勾勒幸福生活剪影

  從2019年4月開始,“粵省事”平臺新增少數民族特色服務和少數民族旅游服務專區,提供多個民生事項便捷辦理服務。這是我省推動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堅實有力的民生保障,勾勒出一幅幸福生活剪影:群眾收入不斷提高,2021年,乳源、連南、連山3個自治縣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全省平均值同期占比由2012年的60%提高到約80%;住房安全、飲用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學全都有了保障,民族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幫助民族地區培養了一大批職業技能人才,為他們鋪就高質量就業之路。

  惠州市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地處山區,前些年由于交通閉塞、產業空心化,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僅2.7萬元,村民住著破房子,村道泥濘、污水橫流。這些年,在佳兆業集團的結對幫扶下,上東村建起生態果園產業扶貧基地,并發展鄉村休閑旅游,2019年村集體收入增長到31萬元。干凈寬闊的柏油路、帶有瑤族風情的新民居、設施齊全的公園……昔日的省定貧困村,已然蝶變成為“省級新農村示范村”。

  俯瞰我省民族地區,一個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正串珠成鏈、連線成片。連南瑤族自治縣小橫龍村、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蒙洞村、乳源瑤族自治縣八一瑤族新村等19個村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河源市下藍畬族村、梅州市鳳坪畬族村、潮州市李工坑畬族村等28個村被命名為“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這些年,連山永和鎮蒙洞村通過土地整合及“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村莊周邊種植大果山楂、突尼斯軟籽石榴等特色農產品,鄉村生態游也發展起來。地處鳳凰山北麓的梅州市豐順縣鳳坪畬族村大力發展特色茶產業,推動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把“綠葉子”變成鄉村振興的“金葉子”;同處鳳凰山區的潮州市潮安區文祠鎮李工坑畬族村擦亮紅色文化和畬族非遺文化品牌,全面規劃建設宜居宜游美麗鄉村,進而擦亮“畬族文化發源地”的金字招牌。

  兼收并蓄、多元一體,民族文化正在南粵大地展現新活力。

  目前,廣東的“瑤族盤王節”“瑤族耍歌堂”“瑤族長鼓舞”“瑤族小長鼓舞”“瑤族刺繡”“瑤族民歌”“瑤族婚俗”“瑤族布袋木獅舞”8個少數民族文化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畬族招兵節”“春牛舞”“舞火狗”“壯歌”“畬族藍大將軍出巡節”等28個少數民族文化項目被列入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民族地區多個非遺項目曾參加粵港澳文化交流專場演出。

  連南“盤王節·耍歌堂”瑤族文化藝術活動、連山“七月香”壯家戲水節、乳源“十月朝”節,以濃郁的民族風情,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次游客參加。瑤族舞劇《瑤山那抹紅》將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鄉村巨變與文化風采交相輝映,充分展示了我省民族團結進步的嶄新面貌,該劇目參加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并榮獲“優秀劇目獎”。

  優化服務管理 構建民族之家

  在廣東475萬少數民族人口中,流動人口有368萬,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各市。各族群眾共同參與并見證了廣東數十年來改革發展的奮斗歷程。

  讓各族人民群眾進得來、融得進、過得好,是廣東的責任和擔當。

  廣東不斷完善全省流動人口服務體系,并在積分入學、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方面維護各族群眾平等權利。作為56個民族齊全、少數民族人口達數十萬甚至過百萬的城市,廣州、深圳、東莞憑借精細化的城市管理,成為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

  “石榴花開滿初夏,花紅葉綠映彩霞……同在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真和睦……”前段時間,在廣州市海珠區沙園街道的“民族團結大舞臺”廣場,社區民族樂團排練起原創歌曲《石榴籽之歌》。該街道搭建“民主議事廳”平臺,并組建“黨員+社工+居民”志愿服務隊,積極引導各族群眾參與基層治理。

  午飯時間,在位于深圳市福田區梅林街道翰嶺社區的西北菜餐廳,老板馬世雄迎來送往。這位20多年前來到廣東的回族同胞,和漢族姑娘羅淑貞相遇、相愛,后來夫妻倆入戶并定居深圳。

  2016年11月11日,東莞鳳崗鎮。來自廣東、新疆、云南、貴州、內蒙古等地及港澳臺地區數十個民族的70對佳侶身穿盛裝,舉行集體婚禮,共同表達出“民族同心”“永結同心”的心聲。

  只有語言通,才能文化通。廣州、深圳等十幾個市分別組織開展語言文化政策培訓班,每年培訓近2萬人次,幫助進城務工的少數民族人員掌握并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提升專業技能,更好融入城市。

  手拉手心連心 共建和諧家園

  做手工藝品,學習民族刺繡、傳統武術……珠海市香洲區梅華街道悅城社區的親子活動豐富多彩。該社區居住著漢族、壯族、滿族、苗族等十多個民族的居民。

  在廣東,多民族散雜居的街道、社區還有很多。這些年,廣東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以社區、企業、學校等為平臺,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構建起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共建和諧家園成為自覺行為。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在粵務工經商的少數民族群眾自覺防疫、自發捐款捐物,廣東各民族群眾手拉手、心連心,用實際行動支持疫情防控,譜寫了一曲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團結贊歌。

  在我省許多企業中,都可以看到各族群眾的身影。一些企業將各民族員工混編班組,讓他們共同工作生活,逐漸相互了解、相互認同、相互欣賞,形成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

  文化融合,在校園中結出甜美果實。

  在廣州市第七十五中學,課余時間會有哈薩克族學生彈起歡快的民族音樂,優美的音符讓心與心貼得更近。“食堂里的一些粵菜也深受少數民族學生喜愛。”該校負責人說。

  在惠州市第十一小學金榜分校,中華民族園、民族主題公園、民族文化節等載體和活動,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深植師生心里。

  目前,廣東有33所學校承辦西藏班、新疆班。從2016年起,廣東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開辦西藏班、新疆班的學校混班教學、混合住宿、混合用餐,共同學習生活,一起歡度節日、品嘗美食,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

  講故事,廣傳播,畫好“民族同心圓”。2011年以來,每年9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期間,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廣泛傳播“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故事。2019年以來,廣州市民族宗教局與市廣播電視臺聯合創辦《民族同心圓》專題宣傳欄目,講述各民族群眾在廣州學習工作生活奮斗的生動故事。深圳市民族團結發展促進會每年到社區、學校、企業等開展民族特色文藝表演活動,組織志愿活動,唱響新時代民族團結主旋律。

  隨著廣東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發展,一批又一批典型模范涌現出來。見賢思齊,廣東全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氛圍日益濃厚。

  如今,廣州市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各方多措發力,正積極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城市。我省還有一批學校開展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教學活動,如河源市東源縣新港鎮南湖中心校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每學期第一課和日常教學,并積極推動“藍家拳”等畬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讓愛我中華的種子扎根在每個人心靈深處。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邁上新征程,廣東將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實推動我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我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匯聚磅礴力量。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蕾丝视频色版网站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岛国,日本AⅤ深夜私人噜噜噜视频
伊人久久综合狼伊人久久 | 亚洲va成高清在线播放人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国产 | 亚洲性69影院在线观看 | 青青草原国产在线大伊人 | 人成精品66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