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為移民城市,56個民族齊全,少數民族人口124萬,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增長最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及省委工作安排,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大力倡導“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民族工作理念,全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共同成就深圳奇跡。
堅持思想引領 著力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賡續中華民族精神命脈 一是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我的價值我的城”“百萬市民看深圳”“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等活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宣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各民族群眾日常生活。 二是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舉辦全市各民族慶祝建黨100周年文藝匯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都是一家人”中秋茶話會等,強化“民族團結心向黨”“中華民族一家親”宣傳。深入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深圳本地紅色陣地、文博資源,組織各民族群眾瞻仰革命遺址、重溫黨的革命歷史,促進各民族群眾從歷史中涵養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更加感黨恩、跟黨走。
三是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緊緊圍繞經濟特區發展歷程以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的目標、使命,發揮民族社團、公共文化平臺作用,開展民族文化特色活動,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邀請各民族同胞分享在深創新創業、工作和生活的故事,激勵各民族群眾滿懷信心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堅持培根鑄魂 著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中華文化認同根基 一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舉辦“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邀請名家學者舉辦講座,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是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出臺《深圳市文物保護補助經費使用管理辦法》《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補助經費管理辦法》等,成立“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加大對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三是推動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基本建成“十分鐘文化圈”,推動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更好滿足各民族群眾高品質文化生活需求。
四是推動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協助拍攝以深圳為背景的民族題材電視劇《都是一家人》,講述各民族同胞融入城市的故事。通過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平臺,推動各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堅持服務引導 著力引導少數民族群眾融入城市生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機關、企業、社區、學校,大力倡導“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民族工作理念,著力打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社區環境和全體居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
二是創新發展城市民族工作。健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發揮各級法律援助工作站作用,幫助少數民族群眾在深圳立得住腳、安得下心、圓得了夢。
三是用心用情辦好民族班。堅持從學習、生活、文化、就業等多方面入手,加大獎勵資助力度,全面落實全員導師制,開展“金蘭”互助行動,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更好融入新環境。
堅持文明創建 著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的社會氛圍
一是全力爭創城市文明典范。貫徹落實《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條例》等法律法規,以法治促進文明行為養成,全面提升各民族群眾文明素質。連續六屆入選全國文明城市,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獲評全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城市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提高。
二是積極培育共同體意識。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全市各民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擔負9省54縣的扶貧任務,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約270億元,幫助21.94萬貧困戶、73.8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