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闖南洋篳路藍縷 丹心一片家國情深
探訪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姚德勝故居資政第,了解其傳奇一生

時間: 2021-08-11 11:20:02 來源: 南方日報
【打印】 【字體:
1/4
姚德勝故居資政第位于平遠縣大柘鎮杞園村,于201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袁志鵬 攝

  在平遠縣大柘鎮,有一首民國初期的歌謠至今仍廣為傳唱,“平遠算來十五鄉,鄉鄉吾當大柘鄉,大柘有個姚德勝,樂善好施起牌坊。”講述的是姚德勝當年從南洋經商成功后,回到家鄉熱心參與家鄉建設的故事。

  姚德勝是近代著名華僑實業家,梅州八賢之一,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

  他具有商業頭腦,憑借過人的人際交往能力與長遠的目光,30歲便身家百萬,因經營錫礦開采而被當地人稱為“錫礦大王”;他心系祖國,支持革命事業,捐資賑濟災民,“資政大夫”“一等嘉禾勛章”等榮譽傍身;他情系家鄉,回平遠定居后捐資創辦紡織廠,開客家農村地區發展現代工業之先河。

  故人雖去,精神永存。為進一步弘揚姚德勝心系家國、樂善好施的精神,平遠縣加大對姚德勝故居資政第的保護利用。目前,已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資政第修繕完畢,下一步將進行布展陳設,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展現姚德勝的生平事跡,并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方日報記者 梁時禹

  通訊員 朱雙玲 朱維佳 袁志鵬

  白手起家

  小礦工變身錫礦大王

  平遠縣大柘鎮杞園村是一座鬧中取靜的城中村,沿著蜿蜒的村道行駛,行至村中央一處令人豁然開朗的空地,資政第便出現在眼前。

  據姚德勝后人姚良恩介紹,這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建于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建筑主體為三堂四橫。屋前左右兩側原各建一座門樓,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其余保存較為完好。“資政第是姚德勝在南洋發家后回鄉建設的,供其父親與其他親屬居住,而他的故居因洪水侵襲,早已坍塌。”姚良恩說。

  走進資政第,中西結合的裝飾風格令人眼前一亮。主堂墻體多用彩繪,彩繪內容既包含了客家文化,也融入了南洋風格,經過百余年的風雨侵蝕仍然保持著明亮色彩。天井沿及檐階通道等鋪砌了花崗巖條石,做工非常精致。

  “別看這座房子如此精美、華麗,姚德勝的幼年生活十分清貧。他只念了一年書便因家庭條件艱苦而輟學,不得不南下馬來西亞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姚良恩說。

  舊時廣東福建人們稱到南洋謀生為“過番”。19歲那年,和那個時代眾多的客家男子一樣,姚德勝跟隨同鄉的“水客”過番,去馬來西亞謀生,由老水客介紹至一家錫礦場當雇工。初入礦場樣樣生疏,他只能拿一份最低工資,每月七八元,做的是搬運泥土、推送礦石等粗重活。

  然而,志存高遠的姚德勝并不滿于此。“姚德勝想,自己固然是因家中貧困無奈離鄉,但是千里迢迢去過番,畢竟不光是為了掙錢糊口。他想起父親的話:‘南洋地廣人稀,物產豐饒,你過番到了那里,要奮發努力,成就一番事業,光宗耀祖。’姚德勝暗暗下了決心:到了那里,想必會有機會的,我一定努力去把握。”作家汪義生在《錫礦大王姚德勝》一書中寫道。

  姚德勝是個特別有心的人,他憑借聰明才智,利用竹子制作成滑道,提升了礦上的投放礦包的效率,礦主因此把姚德勝提為工頭。利用工頭的職務便利,他常到礦山各處走走,留意察看采礦各部門的工作、公司的組織以及市場銷售等關鍵環節。

  當了一段時間工頭后,他萌生了當商人的想法。“老板難道是天生的嗎?我們今天是礦上的苦力、工頭,明天說不定也能當上礦主,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次,他在報紙上看到霹靂州怡保招募有錫礦工作經驗的管理人手,他便從森美蘭州首府芙蓉埠辭工去到了怡保,不久之后便改行做了“挑貨郎”。

  在擔任挑貨郎一年多的時間里,姚德勝挑著貨郎擔,把怡保周邊方圓百里的馬來村寨走遍了。頗具語言天賦的他,很快就掌握了馬來話。憑借一口熟練的馬來話,他與眾多寨主、酋長關系熟絡,走到哪里都受到寨民歡迎。不久之后,他開了一間“德和店”,經營雜貨,生意紅火。

  “曾祖父精通多種語言,除了客家話,還有北方官話、粵語、馬來話等。家中長輩告訴我們,這些都是他下南洋之后所學的,對語言的敏感度為他日后生意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姚良恩說。

  怡保是馬來西亞的錫礦蘊藏地。對于開礦業,姚德勝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于是他一邊經營雜貨鋪,一邊開始錫礦投資。買礦山,雇工開采,靠著出色的經商頭腦,他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據《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史》記載,姚德勝僅其礦山就雇傭工人3萬余人。他使用先進的采礦設備,很快使怡保的錫礦產量躍居馬來西亞之首。

  不僅如此,他還與當地富商組設公司,承辦霹靂、森美蘭各邦的酒稅和典當稅,利潤可觀。這時,姚德勝總理礦務各廠場,兼辦酒稅、典當稅,統轄幾十個機構,指揮數千名員工,公司有條不紊地運轉,當地人稱他為“姚百萬”。

  樂善好施

  馬來西亞以其名字命名街道

  在姚德勝故居正堂的墻壁上,懸掛著多幅照片,照片上的建筑形形色色,與梅州各地的建筑截然不同。同為姚德勝后人的姚良建告訴筆者,這些照片拍攝于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照片中部分建筑為姚德勝出資建設。

  他指著其中一張照片說:“這條街名為‘姚德勝街’。當年怡保發生大火災,大量店鋪和民居被燒毀,當地政府為了重建城市,規劃了一片新市區。但因地處偏僻,少人問津,怡保當局便邀請姚德勝帶頭出資建設。”

  當時,隨著事業的發展壯大,姚德勝在怡保名聲大噪。有一天他去到檳榔嶼,與一位客商簽訂供貨合同,突然聽聞怡保發生大火災,心系工友們的姚德勝馬不停蹄地趕回怡保。

  火災有多嚴重?汪義生在書中寫道:姚德勝從西面入城后,即聞到一股刺鼻的焦枯氣味。只見曉羅街以北已成了廢墟,慘不忍賭,到處籠罩著一片悲傷氣氛。有幾輛牛車緩緩走來,車上裝著棺木,后面一輛牛車有幾具尸體用草席裹著,車后跟著哭哭啼啼的喪家。

  姚德勝看到此種場景,十分沉痛。他一邊安排公司的相關人員統計受災的員工,及時給予救助和撫恤,一邊著手幫助怡保災后重建。很快,他帶頭捐資新建了300多座店鋪,并在河對岸打造了一條長達一公里、全部由兩層商業用房組成的新街道。“當地人為了紀念曾祖父作的貢獻,街道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叫作‘姚德勝街’。”姚良建說。

  為此,英皇賜予姚德勝“和平爵士”稱號。1905年,他又出資在怡保市興建一座劇院,馬來西亞國王以鳴禮炮19響的禮儀接見他。這在當時都被視為前無古人的殊榮,至今怡保市內還有“姚德勝街”“德和園”和“姚德勝巴剎市場”。

  那時,姚德勝雖身處國外,但心系家國。“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在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當年黃河決堤,曾祖父聽聞后捐資6萬銀元救災。”姚良建說。

  據《利津縣志》記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三日,呂家洼河決。田廬墳墓盡皆淹沒,甚有挾棺而走骸骨無存者,災民饑不得食,寒不得衣,號哭之聲聞數十里。”

  當時,姚德勝正回鄉探親,看到此情此景,立刻捐資6萬銀元用于救災。當地人民為了感謝姚德勝的善舉,特意修建了一座“恩公廟”,廟內豎立著姚德勝的雕像。

  “曾祖父熱衷于公益事業,在生意上精打細算的他捐款十分大方。為了表彰他興辦各項慈善公益事業,光緒皇帝冊封他為‘資政大夫’,這也是故居名字的由來。”姚良建說。

  除此之外,姚德勝還支持革命事業的發展。在辛亥革命時期,他捐獻7萬銀元作為軍餉。民國成立后,他被孫中山特頒一級嘉禾勛章。英皇、馬來西亞國王、光緒皇帝和孫中山的數重嘉獎,令他成為了海外華僑中受人尊敬、號召力強的人。

  心系家國

  斥巨資在家鄉興教育辦實業

  行走在平遠縣大柘鎮街道,住宅、商鋪林立,平坦寬闊的公路上車來車往,兩邊綠道上的行人閑庭信步。城市發展正朝著現代化邁進,這是姚德勝理想中的大柘鎮。

  “姚德勝看著自己新建的怡保新街場,心想:要是大柘鎮也能改造成新街場這樣現代化的城鎮,那該多好啊!”汪義生寫道。

  城市的點滴發展,潛藏著姚德勝傾注的心血。

  相關史料記載,清末,廢科舉、改新學在國內興起。黃遵憲第一時間寫信將這一消息告訴姚德勝,并鼓勵他在家鄉興學育才。早年間在馬來西亞打拼,讓姚德勝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對發展的重要性,他欣然應允,并慷慨捐出10萬銀元,在大柘鎮羊子甸創設第一所西式小學---芝蘭小學。同時,他又捐資10萬兩白銀興建平遠中學新校區。“當時,附近城鎮的學生都到大柘鎮來讀書,鎮上人口增多,小鎮日益繁華。”姚良恩說。

  回國之后的姚德勝更停不下來。他在大柘鎮開辦了第一家紡織廠---裕鄉紗廠,幫助了200多位青年就業。

  “他一心想把平遠建設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縣城,而這一切從大柘鎮開始著手實施,所以也就有了那首廣為傳唱的民謠:平遠算來十五鄉,鄉鄉吾當大柘鄉,大柘有個姚德勝,樂善好施起牌坊。”姚良恩說。

  1915年,姚德勝與世長辭。治喪期間,自發前來其靈前哀哭者不計其數,安葬之日,送殯者多達萬余人。噩耗傳到馬來西亞時,僑胞無不含淚北向,遙寄哀思。

  斯人已去,舊居仍在。保護舊居,是為了讓名人的事跡以及精神能更好地弘揚和傳承,平遠縣深刻意識到這一點。

  由于風雨侵蝕,資政第部分房屋出現了損壞。作為舊居修繕的牽頭者,大柘鎮姚德勝舊居理事會于2017年啟動房屋修繕工作,共籌集20多萬元對故居進行修繕,其中平遠縣出資8.1萬元,于當年11月完成修繕。下一步,大柘鎮將繼續完善故居內部維修和裝飾。

  “姚德勝舊居已于2014年1月13日被公布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我們正在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柘鎮文化站負責人丘春燕表示。

  一座故居,一個故事,一種精神。資政第正以嶄新的姿態歡迎四方來客,向后人訴說姚德勝的傳奇一生。

  ■相關

  姚德勝與黃遵憲

  1892年,黃遵憲任清廷駐新加坡總領事。在一次瀏覽《叻報》的過程中,一篇題為《天賜錫米倉》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講述了姚德勝在馬來西亞創業故事,黃遵憲讀完之后十分認同姚德勝說的一句話:責任是男人的脊梁,是男人的支柱。說到的事就要做到,攬下來的事就要扛住,做錯的事就要承擔后果。

  黃遵憲注意到,姚德勝身上具有在成功商人中罕見的東西。姚德勝的營商生涯不僅具有一般的職業操守,而且他對儒家倡導的精神有著深刻領悟。他對于同行、員工、顧客懷有仁義之心、同情之心,當別人有困難、遭受不幸時,他能做到舍利而取義。姚德勝這樣做看起來是吃了虧,但事實證明,這樣做得到了加倍回報。

  黃遵憲認為,姚德勝在很短的時間里,從挑貨郎的小販起步,成長為“姚百萬”,與他遵奉儒家文化是分不開的。“一個商人把情義看得比利益更重,是難能可貴的。”黃遵憲決定去見見姚德勝,于是他給姚德勝寫了一封信。

  收到黃遵憲的來信,姚德勝十分激動。在家鄉,黃遵憲的大名如雷貫耳,他仰慕已久。黃遵憲駐外期間,在溝通中外文化交流、維護南洋華僑權益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姚德勝十分敬佩。

  黃遵憲抵達怡保的那天,姚德勝早早便到兵如碼頭恭候。兩人在碼頭上一見如故。

  在姚德勝的帶領下,黃遵憲參觀了德和總公司旗下的礦業公司的錫礦場,并聽姚德勝介紹了德和礦業公司實行股份制和合股制相結合的新型分配制度。

  在礦場,黃遵憲看到了礦場工人積極昂揚的工作狀態,不由得給姚德勝豎起了大拇指。他稱贊姚德勝:“你力排眾議,推行惠及礦工的分配制度,真是難能可貴。”由于姚德勝較早引進現代設備,使得礦場的生產效率十分高。

  黃遵憲提出想看看德和公司所轄的其他產業,姚德勝欣然陪同。他們參觀了德和商鋪、貿易批發行、民生產品工廠、種植園、養殖場及開設在馬來村寨的售貨鋪等。

  每到一地,但凡管理人員的名字,姚德勝都能夠叫得出來。有的工人的名字,他也能記得住,這讓黃遵憲大為吃驚,“這么大的公司,下面部門的管理人員少說也有幾百號人,姚德勝能做到如此,足以看出他對公司管理的用心。”

  在怡保的兩天時間,黃遵憲與姚德勝交談甚歡。兩人從公司創業聊到家鄉美食,知無不言,從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此后,兩人保持著書信往來,姚德勝每次去新加坡,都要去總領事館找黃遵憲暢敘。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蕾丝视频色版网站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岛国,日本AⅤ深夜私人噜噜噜视频
色先锋影音a∨在线资源网 亚洲专区日本专区 | 五十六十老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看 | 亚洲一级淫片免费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一区美女 | 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