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訪華首站來到深圳,感受到了深圳開放創(chuàng)新活力。”日前,秘魯總統(tǒng)博魯阿爾特到訪深圳,先后參訪了南山博物館、華為深圳總部、比亞迪深圳總部等地。她說,希望借鑒深圳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功經驗,深化雙方在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務實合作,歡迎更多深圳企業(yè)到秘魯投資興業(yè),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秘魯與廣東雖相隔萬里,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緊密的現實聯系。自1849年10月首批廣東華工抵達秘魯,175年的時間里,華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與當地民眾友好相處。“秘魯是南美洲華人移民最早的國家,秘魯人用廣東話‘食飯’指代中餐館,用西班牙語‘老鄉(xiāng)’稱呼中國朋友。”秘魯中華通惠總局總協(xié)調馮錫榮說。
“在秘魯的華裔超300萬人,約占秘魯總人口的10%,其中粵籍僑胞占多數,而廣府人后裔又占了大頭,其次是客家人后裔。”暨南大學教授高偉濃表示,從最早期的契約華工開始,秘魯華僑華人經過多年奮斗,現已融入當地社會,在政界、商業(yè)、文化和科技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成績,在秘魯社會產生了重要的示范效應,進一步推動秘魯各界對華人的認可及對發(fā)展與中國關系的熱情。
6月26日,秘魯總統(tǒng)博魯阿爾特到訪比亞迪深圳總部。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許多秘魯華裔仍保留中國姓氏
“秘魯和中國在心靈上是很親近的鄰居,隔著太平洋仍可相互擁抱。”6月25日至29日,博魯阿爾特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深圳是她首次訪華行程的第一站。
“看到印加文明展覽受到深圳市民歡迎,我們感到很開心。”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館參觀“太陽的子民——印加人和帝國四方之地”展覽時,博魯阿爾特向中國朋友發(fā)出邀請,“秘魯與中國同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眾多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遺跡,其中就包括馬丘比丘遺址,我們歡迎更多中國游客到來。”
訪華期間,博魯阿爾特邀請具有科技實力的中國企業(yè)跨越太平洋,投資“印加人民的土地”。她表示,中國企業(yè)的投資有助于秘魯提升國家生產力和競爭力,更好融入全球價值鏈。
1971年11月2日,中國和秘魯建立外交關系,開啟了中秘友好新紀元。秘魯成為繼古巴、智利后,第三個同新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今年5月29日,秘魯國會通過決議,宣布將每年的2月1日定為秘中友誼日。
祖籍臺山的馮錫榮在秘魯生活了30余年。在打拼事業(yè)之余,他熱心僑界事務和公益事業(yè),曾擔任過秘魯古岡州(五邑)會館主席、秘魯臺山會館主席等職務。
“175年來,秘魯華僑華人依靠自己的雙手和互助的力量,艱苦創(chuàng)業(yè)、繁衍生息,由早期的契約華工開始,逐漸與當地人融合在一起,進而在秘魯社會的各行各業(y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談及華僑華人在秘魯歷經的風雨滄桑,馮錫榮的話語中飽含深情。
據史料記載,1849年,秘魯通過了引進華工的移民法。當年10月15日,首批“契約華工”75人從澳門啟航,乘坐丹麥商船,經過120天的航行抵達秘魯卡亞俄港,開啟華人在南美洲“山鷹之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
此后的25年間,大約有12萬名華人漂洋過海到秘魯,從事采集鳥糞、種植蔗糖、挖礦、修筑鐵路、墾荒等工作,在這片土地灑下了汗水。如今,秘魯首都利馬市的唐人街,是拉美地區(qū)現存最古老的唐人街。
“從19世紀中葉起,大批中國移民抵達拉丁美洲,秘魯是最早接收華人移民的南美洲國家。”從事拉美華僑華人史研究多年的高偉濃說,秘魯華僑華人歷史,是海外僑胞歷史的真實寫照與重要代表,而廣東、福建是絕大多數秘魯華僑華人的祖籍地。
高偉濃介紹,在秘魯華僑華人中,廣東人長期占大頭,其中以中山籍僑胞居多,其次為番禺、鶴山、臺山、恩平、開平、新會、花都、南海、三水、順德等地的移民。
“在華工移民抵達秘魯早期,當地即出現了廣府會館和客家會館,客家人在人數上不及廣府人多;中國改革開放后移居秘魯的新移民,則是福建人居多。”高偉濃說。
曾赴秘魯開展僑情調研的高偉濃還注意到,秘魯許多華人或混血后裔至今保留著中國姓氏,中華文化也早已深深植根于秘魯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秘魯中餐館在當地被稱為“CHIFA”,已成為一種富有深厚民眾基礎的文化。
“CHIFA由廣東話‘食飯’的諧音而來,CHIFA在秘魯并不僅分布在唐人街,街頭巷尾都有,炒飯、炒牛柳、炸雞是最常見的。”馮錫榮表示,僅利馬就集中了數千家大大小小的中餐館,其中部分高檔的中餐館,會從順德、香港等地招聘大廚,“除了經典粵菜外,也有不少根據本地口味改造過的本土粵菜”。
粵籍僑胞多方位推動中秘友好事業(yè)
2009年4月,中秘簽署自貿協(xié)定,并于2010年3月正式生效,這是中國與拉美國家簽署的第一個一攬子自貿協(xié)定。此后,兩國合作進入發(fā)展“快車道”。2019年4月,兩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
如今,中國是秘魯全球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秘魯是中國在拉美第四大貿易伙伴。2023年,中秘雙邊貿易額超過376億美元。
6月26日,在參訪華為深圳總部時,博魯阿爾特了解華為在智慧城市、教育、交通、能源等領域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并見證秘魯共和國外交部與華為秘魯公司簽署合作協(xié)議。接下來,華為秘魯公司將通過高科技培訓和相關活動,為推動秘魯的科技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數字化轉型,在未來5年培訓2萬名本土人才。
“在秘魯各經濟領域,活躍著一批中國企業(yè),其中就有華為等廣東的科技公司。”馮錫榮表示,在秘魯的貿易、酒店、旅行社、餐廳等行業(yè),有不少粵籍華商,他們在發(fā)展自身事業(yè)的同時,為當地經濟發(fā)展作出貢獻。
馮錫榮注意到,就在6月17日至19日,中國—秘魯自貿協(xié)定升級第七輪談判在北京舉行,涉及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服務貿易、投資、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等議題。“中秘經濟高度互補,中秘自貿協(xié)定升級,相信將為廣大秘魯華商帶來更多新商機。”他說。
事實上,自1971年中秘建交以來,秘魯華僑華人從多方面參與到中秘關系發(fā)展中來,呈現出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良好勢頭。
一方面,當地廣東人后裔已步入秘魯主流社會,為推動中秘關系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比如曾擔任秘魯北方自由省省長的阿雷尚德羅·陳(陳漢威),其祖父正是廣東人。陳漢威能講一口粵語,曾經率友好代表團來中國訪問,在地方層面促進秘中友好向前發(fā)展。
另一方面,當地廣東人后裔積極推動中秘經貿合作的發(fā)展,有些還成為中秘人文交流的使者。其中的典型代表,當屬祖籍中山市大涌鎮(zhèn)的已故知名僑領何蓮香。
何蓮香1926年生于利馬。1954年,她接管秘魯華文報紙《公言報》并擔任主編25年。受秘魯政府委派,她與中國政府取得聯系,為推動秘中兩國1971年建交作出重要貢獻,并在建交后作為秘中文化協(xié)會會員從事兩國間文化交流。2001年,年過古稀的何蓮香創(chuàng)辦了秘魯中國商會并擔任總經理,組織當地企業(yè)家赴華參加廣交會,直至2023年方才卸任。2019年,她獲頒“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今年3月14日,何蓮香逝世,享年98歲。中國駐秘魯大使宋揚在悼念信中說,“我們深切緬懷何蓮香媽媽,將以她為榜樣,為不斷深化中秘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和兩國人民友誼而不懈努力。”
跨越山海,情誼長存。“秘魯華人在商業(yè)、文化等多個領域作出了顯著貢獻。作為旅秘僑胞,我們期待未來中秘各領域交往取得更豐碩的成果,也愿意繼續(xù)為推動中秘友好盡綿薄之力。”馮錫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