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與會代表委員紛紛聚焦這一領域,就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進一步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等話題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思考。
“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給我們增添了安全感,堅定了發展信心決心。”在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揭陽團分組審議上,省人大代表、廣東新柏星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彥翔說,建議政府繼續推動改革和完善服務市場主體的制度安排和具體措施,幫助企業破解投資生產經營發展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
省人大代表、揭陽市佳藝塑膠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東接過話茬,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精簡優化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行政效率,“讓信息化水平更高一點,審批事項的透明化和便利化程度更強一點”。
一席話,引起在座代表的共鳴,大家踴躍發言,貢獻“金點子”——
“發揮好政府設立的產業投資基金的作用,依托市場化手段來運作基金。”
“完善政府出資的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完善風險分擔補償機制。”
“搭建政府牽頭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讓銀行機構更精準地為小微企業進行客戶畫像,破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
一系列惠企舉措,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心劑”,省政協委員們也感受到了這份“暖意”。
“我們正是在一流營商環境的呵護下,才得以成為首批登陸科創板的企業之一。”省政協委員、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屹感慨,深圳是一座鼓勵科技創新、務實而開放的城市,政府在政策、資金、人才引進等方面也給予創新企業大力支持。
“今年1月,廣東出臺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30條‘硬核’舉措,力度很大、影響很深。”省政協委員、北京德和衡(廣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胡芳軍注意到,其中明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操作細則,包括加強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等,為國內企業走出去、境外企業引進來提供了有力保障。
胡芳軍說,作為法律工作者,要針對民營企業關注的法律問題進行“點對點”定制化普法,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塑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打造法治體系最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