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祖國建設需要華僑華人的支持,愛國僑胞梁葆常沖出重重阻礙回國,堅定地支持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建設,把在加拿大的資產全部轉回祖國。他在僑批里自豪地寫下“我用行動來參加革命隊伍”。
細細品讀,江門僑批(銀信)字里行間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如今,更多觀眾可以在廣東省博物館里了解、“觸摸”這些故事。7月23日,“家國情懷寄尺素——江門五邑僑批(銀信)專題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至9月15日結束。這是繼今年4月份江門五邑僑批(銀信)走進北京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后,江門舉辦的又一次高規格的專題展覽。展覽被列入“2021年廣東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名單。
展覽展出館藏文物史料及民間藏家藏品共130多件,歷史圖片、史料圖片、圖表近150幅,分為“何為僑批(銀信)、遞送僑批(銀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報國之志、復興之夢”六個部分。展覽還充分發掘并突出展示五邑僑批(銀信)的紅色印記和背后的故事,融入“僑批中的黨史”研究成果,豐富和擴展僑批文化價值和內涵。
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借此展覽,把傳承和弘揚五邑華僑精神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激勵廣大觀眾學習和傳承僑批中的紅色精神、誠信精神,弘揚家國情懷,讓更多社會民眾從僑批文化中看到華僑的奮斗歷史和杰出貢獻,同時也看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艱苦創業、勤勞勇敢的智慧和文化,讓僑批成為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時刻相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多彩展示
創新形式呈現僑批里的家國故事
僑批是海外華僑連接家人、家鄉、祖國的核心紐帶。為更好保護活化僑批(銀信),弘揚和傳承華僑精神,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僑務局、江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廣東省博物館主辦,江門市博物館承辦本次展覽。
展覽全景再現華僑從走出國門、回饋家鄉到報效祖國的時代記憶,系統講述僑批中承載的家風故事、誠信故事、愛國故事、民族故事,創新展示“僑批中的黨史”故事,集中呈現江門僑胞身居海外心向家國,時刻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民族之魂。開幕式上,江門還將啟動“五邑僑批全球征集活動”,面向海內外征集華僑書信。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僑批中的黨史》,講述五邑銀信中的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在這一基礎上,江門更推出《僑批中的黨史》手冊。
觀眾可以在互動體驗中更好了解僑批中的黨史和感受僑胞的赤誠丹心。展覽設置“僑批中的黨史查詢系統”和“江門五邑僑批(銀信)展”互動體驗程序。通過數字僑批的體驗程序,觀眾可以選擇黨史中的重要時間節點寫電子僑批,通過手機帶回家或發給親朋好友,實現展覽內容與觀眾雙向溝通。此外,展覽提供“僑批明信片”并設置郵政郵筒,觀眾可以效仿華僑前輩給家人寫信并現場郵寄。現場展出的28款僑批(銀信)系列文創產品也將滿足觀眾多樣化的觀展體驗和不同角度的文化觀展需求。
以史為鑒觀照現實,是展覽一大特色。展覽濃墨重彩地呈現今日僑鄉經濟社會發展面貌,奏響奮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和廣大五邑籍海外華僑華人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交響史詩。
多元活化
讓僑批“活起來”火起來
僑批是近代以來華僑華人的“集體記憶”,其實用價值已退出歷史舞臺,文化歷史價值和影響卻越來越大。它展現了華僑深厚的愛國、愛鄉、愛家人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對于弘揚華僑精神、塑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內涵、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等都大有裨益。
今年4月,江門五邑僑批(銀信)走進北京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的孫女司徒月桂參觀后感觸頗深:“華僑華人的家國情,讓人動容,更激勵著我們。”
僑批系牢了僑胞與家鄉的情感,增強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五邑僑批更蘊含著豐富的家風故事、誠信故事、愛國故事、民族故事,見證著行走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近年來,江門不斷賦內涵、善包裝、巧推介,在僑批活化展示方面進行大量積極探索,建成臺山銀信廣場和銀信博物館,舉辦品牌活動“少年中國說”華僑書信朗誦會,走進北京、廣州、武漢等10多座城市進行巡展,參與海外僑批交流展示,創作僑批元素文藝作品等,積累豐富經驗,取得較好效果,使銀信煥發新光彩。
僑批文創產品讓僑批文化更好融入生活。江門充分挖掘和提煉僑批歷史文化內涵,從僑批信封、書信等可視的物質文化符號中提煉藝術設計的視覺符號與設計語言,并融入時代性、藝術性、創新性的文創手法,開發一批文創產品等。
舞臺劇、微電影、短視頻讓僑批背后的華僑故事更加鮮活。大型沉浸式音樂誦讀劇《僑批·中國》正在創排中;《僑批里的江門故事》等一批僑批創意微電影、抖音短視頻、新媒體創意海報精彩紛呈,打造一系列有內涵、有“網味”、有爆點的新媒體產品,讓深藏于博物館里的僑批文物“活起來”、火起來。
活化運用好僑批文化,對今天中華文化“走出去”和面對外來文化影響,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現中華文化魅力,展示中華民族形象,具有特殊的價值。
近年來,江門不斷推動僑批文化對外傳播呈現新態勢。中央電視臺播出《跨越山海的家書》,首集即播出江門五邑銀信專題;新華每日電訊刊文《銀信紙短,家國情長》,訴說五邑銀信里的游子心、桑梓情、報國志、復興夢。據不完全統計,超過600多萬人次閱讀過五邑僑批的有關報道。
“江門僑批研究成果數量多質量高,征集力度較大,保護利用活化成果顯著。”廣東華僑博物館副館長陳宣中說,“江門僑批(銀信)保護走在了全省前列。”
多維研究
學術研討會聚“金點子”開“好方子”
一直以來,江門市協同各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僑批保護活化,建機制、搭平臺、巧推介,高位推動實現理念升華,分類研究實現價值升華,綜合保護實現內涵升華,強勢宣傳實現傳播升華。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表示,江門從加強征集保護、夯實學術研究、注入潮流包裝、講好僑批故事等方面探索僑批保護活化的路徑方法,努力為僑批保護拓展“新圈子”、匯聚“金點子”、開出“好方子”。
做好頂層設計和理論研究,才能為僑批保護與推廣找到準確方向。
頂層設計體現著僑批保護活化新高度。江門已制定出臺《江門市僑批保護活化工作方案》。這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后,江門首次出臺專項工作方案,橫向聯動黨委、政府、高校,縱向連通研究機構、民間力量、社會資本,為僑批保護活化搭建新平臺、打開新視野。
一方面,堅持黨委領導,江門整合宣傳、檔案、文旅、規劃、教育、高校及文藝院團資源,形成既有主旋律又有大合唱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聚焦重點任務,江門系統研究、精心部署三大類十五項工作任務,從僑批檔案挖掘、整理、研究、利用等多個層次制定新舉措、提出新路徑,著力提升僑批保護利用專業化、規范化、社會化水平。
學術研究是僑批價值凝練與傳播的基礎,為江門保護活化僑批打開新思路。江門在挖掘僑批文化方面動作不斷:高規格舉辦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發起成立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依托五邑大學華僑文化研究院專業力量,打造僑批保護活化研究重要陣地,為僑都在新時期做好僑批保護活化提供學術支撐和創新平臺。
讀僑批黨史,見尺素丹心。展覽期間,江門實現展覽、研討同頻共振,舉辦“僑批中的黨史”學術研討會。屆時,國內權威僑批、僑史研究專家將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海外華僑與中國共產黨”“僑批中的舊中國與新中國”“僑匯與新中國”“從僑批透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與改革開放”等進行論述和研討,匯聚真知灼見、閃耀思想火花。
評論
“魂”“形”“道”:
江門僑批保護活化唱響“三重奏”
昔日的僑批,今朝又跨越了祖國的南北。
繼今年4月走進北京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后,“家國情懷寄尺素--江門五邑銀信(僑批)專題展”又來到了廣東省博物館。觀眾可通過一件件珍貴的展品,感受嶺南“敦煌文書”的風采。
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我們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并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作為中國第一僑鄉,五邑地區的僑批以其數量多、歷史跨度長、覆蓋范圍廣、內容豐富等特點,在世界記憶遺產保護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推動僑批的保護、研究和活化,江門責無旁貸、大有可為。
去年以來,江門勇于擔當、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在僑批保護活化工作上形成了具有特色、可供借鑒的多元實踐。縱觀其一系列舉措,堅守傳統文化之“魂”、賦能潮流包裝之“形”、拓展開放交流之“道”,可以說是關鍵的“三重奏”。三者相輔相成,從內涵到外在,從時間到空間,推動奏響了僑批保護活化的“江門大合唱”。
一、文化之魂
文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僑批承載了海外華僑華人的苦難史、創業史、愛國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彌足珍貴。
江門博物館收藏的僑批超過10萬件。面對數以十萬計的文物資源,其保護、活化、利用的方向是什么?如果讓這些文物“說話”,要“說”什么“話”?
辦歷史展覽,重在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江門把核心放在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這一“靈魂”之上,在創造性轉化中,更加注重僑批的現實意義,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和傳承自覺。
本次展覽分“何為銀信、遞送銀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報國之志、復興之夢”六個部分對僑批進行了全面的展示。內容板塊的切分,實際上蘊含了僑批承載的傳統文化精髓: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可以說,尺素雖小,卻折射了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
再深入走進僑批里的故事會發現,華僑身處惡劣環境之中仍不懈奮斗、寄回僑匯贍養家庭,信里不忘叮囑家人尊師重教、鄰里和睦、待人友善,面對國家危難之際踴躍捐款捐物,“巡城馬”、僑批局則嚴守信用確保僑批安全送達,字里行間、一言一行的背后,彰顯的就是文明和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
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正是江門最為注重的僑批現實意義之一。正如江門市委宣傳部所言,“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整理僑批中的家風故事、誠信故事、愛國故事、民族故事,把僑批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細、講活、講生動,立體呈現華僑華人愛國、愛家、愛親人的樸素情感。”抓住了這一“靈魂”“主線”,推動僑批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有了內核和根本。
二、潮流之形
漫步海口埠的銀信紀念廣場,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銀信柱按照愛國、教育等不同主題展示銀信文化,無形的文化通過創造性的轉化,變得可觸、可感,真正讓文物走出了“象牙塔”、寫在了大地上。
只有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它們才能真正走入百姓的心間。
以銀信廣場為代表,江門在僑批活化利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整合資源力量,善包裝、巧推介,通過融入城市、生活、文藝、文明創建,努力讓文物活起來。
潮流包裝,讓僑批更具有“生活味”。江門市文明辦結合文明城市創建推出了以“傳承僑批精神,共建文明城市”的僑批紅包,結合“留江過年”利用H5技術開發僑批樣式的“電子家書”,江門博物館設計了具有互動性的僑批文創產品。這些探索通過技術手段的加持,把僑批的信封、信箋等轉化為視覺符號,變成具有藝術性、實用性的產品,實現了教育性和觀賞性的結合、網絡化和生活化的傳播,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潮流包裝,讓僑批更具“文藝范”。在江門市委宣傳部的推動下,大型沉浸式音樂誦讀劇《僑批·中國》正在創排中;央視《國家記憶》欄目以五邑銀信為主題,推出了《跨越山海的家書》三集紀錄片,向全國展示了五邑銀信的獨特魅力;南方日報和江門市委宣傳部推出了“僑批里的江門故事”系列新媒體產品,以微電影形式講述華僑黃卓才與父親的感人故事。通過微電影、紀錄片等藝術形式,江門把僑批背后的華僑精神搬上舞臺熒屏,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又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成風化人、沁潤人心。
三、交流之道
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精彩。
僑批一頭連著故鄉,一頭連接海外,既具有本土性,又具有世界性,是促進文化交流的獨特載體。發揮僑批的“文化橋梁”作用,江門著力拓展開放交流之“道”,構建包括學術交流平臺、市際交流平臺、海外展示平臺在內的立體交流格局,讓僑鄉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在更廣闊的時空中煥發光彩。
以銀信為核心形象元素,江門創新推出了“少年中國說”華僑書信朗誦會的品牌活動,走進北京、廣州、武漢等10多個城市進行巡展,吸引了海內外眾多青少年參加,傳播了僑批文化、增進了文化認同。
2020年12月,市委宣傳部與五邑大學共建的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揭牌,中心依托五邑大學的多學科僑文化研究力量,整合江門市、廣東省和國內外各方面的僑文化資源,開展省內外、境內外合作交流,為僑批的科學研究、活化利用、開放交流搭建了更強的學術支撐平臺。
與此同時,江門還積極促進與汕頭、潮州、梅州等僑批大戶在學術交流、僑批展示等方面進行合作,探索交流展覽、互動宣教,探索依托海外華人社團交流活動,助力僑批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化是內涵之根,形式是外在之美,開放是共榮之路。三輪驅動之下,僑批保護活化的“江門號”,在前進的道路上更加動力十足。
看點
1 一串紅色故事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展出僑批中承載的紅色故事,并推出“僑批中的黨史”畫冊。
2 一批文創產品
推出僑批(銀信)茶餅、明信片、用僑批(銀信)印章設計的口罩等10余款文創產品,讓觀眾在寓教于樂的參觀中,更加生動、形象地了解僑鄉歷史、文化。
3 一次全球征集
為科學保護和合理運用僑批這一文化瑰寶,江門向全球華僑華人發出公告,征集五邑僑批(銀信)及與僑批相關物件。
4 一種互動體驗
展覽設置“僑批中的黨史查詢系統”以及“江門五邑僑批(銀信)展”互動體驗程序。觀眾可以效仿華僑前輩給家人寫信并現場郵寄,活化利用僑批(銀信)及僑鄉歷史文化資源。
5 一個逐夢之旅
展覽除了講述僑批歷史故事外,還濃墨重彩地呈現了今日僑鄉經濟社會發展面貌,奏響奮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和廣大五邑籍海外華僑華人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交響史詩。
6 一場高端研討
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拓展延伸內容,主辦方舉辦了“僑批中的黨史”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北京、福建以及省內一批國內權威僑批、僑史研究專家,圍繞“僑批中的黨史”學術研討會主題,開展論述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