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我省統一戰線廣大成員第一時間認真學習全會精神,大家紛紛表示,全會精神鼓舞士氣、催人奮進、提振信心,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錨定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目標,凝心聚力、履職擔當、奮發進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省知聯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賽萊拉干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做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唯有持續推進改革,才能不斷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改革必將不斷向更深層次挺進、向更高境界邁進,中國也必將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會指出,科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一名長期深耕細胞科技領域的科技型企業家,我要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以“細胞科技 普惠大眾”為使命,帶領團隊加速干細胞科技新質生產力的研發與轉化應用,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的繁榮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充分發揮國際干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粵港澳大灣區干細胞產業聯盟等產業平臺作用,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醫院、金融機構等“產、學、研、醫、金”深度融合,打造全球化產業生態圈,推動我國細胞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省知聯會常務副會長,浩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會議主席朱征夫:
二十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通過認真學習全會精神,我對其中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容深有體會和感悟。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不僅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公平正義、保護人民合法權益的根本途徑。把平等保護貫徹到法治的各個環節,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這是對每一個市場主體,特別是非公有制市場主體的有力保護。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將堅定信念,勇于擔當,積極投身于法治建設的工作中,牢記使命、高舉法治旗幟,為建設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努力奮斗,不斷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省知聯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粵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澤群:
作為一名無黨派人士,我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感到歡欣鼓舞,對全會擘畫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宏偉藍圖倍感振奮。對照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對標省知聯會的宗旨定位和粵財控股的發展戰略,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接下來,我將和省知聯會的同事一道,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立足崗位實際,積極資政建言,廣泛凝聚共識,以高水平履職服務我省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證,圍繞全會戰略部署,以改革為抓手,以發展為中心,把企業發展深度融入國家和廣東經濟發展大局,圍繞中心工作切實發揮粵財控股綜合金融服務優勢,奮力書寫金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堅持穩中求進,積極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以改革發展為突破口,打造立足灣區、輻射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地方金融控股龍頭企業,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總之,我將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堅定信心、守正創新,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動企業改革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中貢獻力量。
省知聯會副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劉建達: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一名無黨派人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作用,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貢獻力量。我要致力于傳授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注教育領域創新,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才。
省知聯會副會長,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肇慶大華農生物藥品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總裁陳瑞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道路上又一座標注時代的里程碑,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戰略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要靠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將更加珍惜科技強國建設的時代機遇,堅持科研跟黨走,堅持“四個面向”,把科技創新工作與國家發展、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帶領科學家團隊開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卡脖子”技術攻關,推動我國生物關鍵共性技術自立自強;積極投身“百千萬工程”,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事業中,形成新質生產力,以科技支撐綠色發展與產業振興。作為一名無黨派人士,我發自內心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埋頭苦干、潛心攻關,廣泛凝聚科技力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省知聯會副會長,深圳市鵬信資產評估土地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董事長聶竹青:
二十屆三中全會是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次重要會議。通過學習全會精神,我深刻感悟全面深化改革永遠在路上,要認真學習貫徹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深刻感悟要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實踐要求,正確認識基本國情,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和增進人民福祉,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大事業而努力奮斗;深刻感悟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匯聚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和智慧力量。作為一名無黨派人士,我要堅持光榮傳統,肩負時代使命,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建諍言獻良策,努力成為黨和政府的好參謀好助手;要發揮資產評估行業從業者的專業才能,深入研究資產評估專業和市場經濟改革的密切聯系,更好地發揮資產評估行業的專業職能,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應有的貢獻。
省知聯會副會長,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小波:
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載體,作為一名來自高校的黨外知識分子,首先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特別是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實施方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做好有組織科研,大膽創新,不斷取得創新成果;不斷完善職稱評審、崗位聘任條件,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創造條件讓廣大教師積極投身到科技創新事業中,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省知聯會副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青: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大灣區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與制度優勢,深化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大灣區應擴大制度型開放,優化外資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高端人才匯聚;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充分發揮香港、澳門超級聯系人的作用,積極推動港澳與內地城市的深度合作;規劃打造國際組織聚集區,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高標準規劃建設國際組織集聚區,重點引進與大灣區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國際組織。
省知聯會副會長,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黃飛:
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申報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集中力量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產學研結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加強學科建設和注重人才培養,優化學科布局,推動交叉學科發展,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加強國際合作,提升科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熱情,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省知聯會常務理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孫志嘉: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為一名來自“大科學裝置”的一線科技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倍感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幾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波折,最終建成為我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扎根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破,取得的成果遠超國外的散裂中子源。在今后的履職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賡續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創新的可貴品質,以“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堅定擁抱新的“科學的春天”,切實增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底氣志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