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境內外網絡“大V”走進廣州、珠海、澳門三座大灣區城市,重溫紅色歷史,聚焦科技新力,共同領略灣區風采。他們共同參與了廣東省委網信辦、廣東省委統戰部、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主辦的“同心逐夢大灣區”網絡名人灣區行主題采風活動。
此次采風活動旨在深化各地自媒體協同合作,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各自發揮所長,在學思踐悟中講好灣區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故事,不斷弘揚網絡正能量。
1430萬粉絲的“毒舌電影”,1014萬粉絲的“宋清輝”,641萬粉絲的“孤煙暮蟬”……采風團成員涵蓋教育、軍事、家庭等多個領域,總粉絲量超過5000萬。書卷飄香的澳門大學,印刻紅色記憶的陳家祠,展現青年創新活力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4天行程驚喜滿滿,“大V”們以文字、圖片、視頻向手機屏幕前的粉絲多維直播著灣區活力。
據悉,今年活動突出青年力量、科技活力,向網絡名人展現粵港澳大灣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紅火發展。
一橋連三地??近距離感受大灣區發展
南沙港的貨船迎來送往,斑斕的集裝箱在暖陽下靜待。
與五彩貨箱相交織的是數十頂白色的安全帽。11月11日,采風活動來到了廣州港南沙四期工程現場。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自動化碼頭,擁有一套全國產、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系統。有了它,老碼頭提升為智能化碼頭也成為可能。”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同等規模下,智能化改造后的碼頭,節省人力約七成。
碼頭上“自給自足”忙碌著的藍色吊機等無人化工程裝備成為“大V”們相機中的焦點。“在南沙港看到無人裝卸車、無人操作吊機,想想我們有的,很多國家都沒有。我驕傲了嗎?我沒有。”在港口,博主孤煙暮蟬敲動著手機鍵盤,在微博上向她的640萬粉絲實時分享見聞。
南沙港只是大灣區強大基礎設施“陣營”的一員。12日中午,采風團成員在珠海沉浸式感受著港珠澳大橋這座“超級工程”。
“這項世界級工程從技術積累幾乎空白到最終實現跨海通衢。”站在船沿邊望著漸漸靠近的港珠澳大橋,來自祖國各地的“大V”見證了大灣區的發展,深感祖國之偉大。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復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目前,南沙港鐵路在南沙區轄內共設置了南分區車場、南沙港站、南沙站、萬頃沙站,各項建設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如同一條巨龍飛騰在湛藍的大海之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于一體,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駛入了快車道。
橫琴乘東風??聽澳門青年講創業喜樂
“幾年前在橫琴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每隔幾天就要檢查一下車胎有沒有問題,因為四處都有新的工程在建,可能會有一些建筑廢材。”琴澳青年創業就業協會理事長劉智龍開心地說,現在橫琴的路已然越來越通暢了。
聽著劉智龍的分享,不少“大V”笑出了聲。在生活細節上的今昔對比讓未曾體驗過的他們仿佛也置身其中,與來橫琴創業的澳門青年共同見證過這里具有生命力的成長。
“港澳青年怎么擴大在內地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內,博主阿卡宇航向琴澳麥芽(橫琴)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蔡思偉提出了疑問。“這也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做好兩地的文化銜接……”在交流的最后,蔡思偉向他提出了進一步溝通的邀請。
人和啟邦顯輝(橫琴)聯營律師事務所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澳門律師黃景禧以親身經歷向網絡“大V”介紹起兩地法律規則銜接的問題,澳門街坊總會橫琴綜合服務中心(蓮花社區)主任陳偉良繪聲繪色地談起扶持澳門中小企業在廣東發展的故事。
合作區新設企業逾435家,其中澳資企業近64家;首都師范大學橫琴子期實驗幼兒園等學校迎來開學……橫琴作為澳門、珠海牽手的主發力點,不斷乘東風前行。交流會之后,許多“大V”表示對于粵澳合作有了更生動且具象化的理解,未來將會利用好自己的社交影響力進一步助力兩地合作,攜手講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故事。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展示廳觸摸合作區發展脈搏之后,網絡“大V”又在琴韻變電站感受起巡檢機器人的智能運作。
琴韻變電站是橫琴自貿片區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也是全國首個220千伏電壓等級的3C綠色變電站,與另外2座220千伏變電站形成互相獨立又互相支援的高壓網架,保障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對澳門可靠供電。
去年,變電站啟用了國產智能巡檢機器人,對站內的供電設備進行日常巡視,也由此提升了變電站巡檢運維的工作效率。這可“萌”到了采風團成員們。
共筑“同心圓”??見證粵澳合作新機遇
穿越300余年的瓷器上以粉彩描畫著“巴利斯審判”的場景。這是澳門博物館的“重頭戲”,一份份外銷定制版的瓷器訴說著澳門中西融合的歷史。
以澳門的地標性建筑大三巴牌坊為起點,攀上若干級臺階即可看到被蔥綠樹木環繞的澳門博物館。往遠處即可望見高樓林立的珠海。“每到一地最喜歡打卡的地方就是博物館,因為能在這里縱向地看一個城市,對歷史文化的了解能讓我更立體地理解一個城市。有跟我一樣的同學嗎?”被博物館藏品震撼到的博主孤煙暮蟬在微博上分享。
博物館內的懷舊人偶喚起評論區不少廣東人的兒時記憶。小小的玩具,顯示出祖國大地文化認同的緊密鏈接。
橫琴有一片1.09平方公里的土地,校友大道被綠樹環繞,明亮的圖書館迎來送往。這里就是“大V”此行最期待的行程之一——澳門大學。
“在大灣區建設中,要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澳門大學要成為其中重要一環。”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在向采風團介紹學校建設情況時說。
宋永華認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大學提供了更多機會。未來澳大要鼓勵更多的內地及港澳臺學生到灣區就業創業,為灣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金色牌匾在教學樓內熠熠生輝,這是全國首個國家級中醫藥重點實驗室。
“可以看出各種藥材、設備在這里被來自內地和港澳臺的學生們視若珍寶,從本科生到博士生,他們都把中醫藥研究視為自己的重要追求。”學生們在實驗器材面前專注的模樣讓采風團成員感嘆不已,表示這就是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煥發新活力的最好途徑。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也為傳播中醫藥文化帶來了新機遇,實驗室與香雪制藥等灣區企業簽訂了相關創新轉化的協定,正在打造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