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在省政協機關三樓常委會議廳,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召開。10名粵商代表與省長面對面,圍繞“加快推進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協商座談。
近年來,廣東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成為廣東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的厚實家底和強大底氣。
當前,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還面臨哪些主要困難?如何攻堅克難實現高質量發展?會上,粵商代表展開了熱議,提出推動更多專精特新企業融入龍頭企業產業鏈供應鏈、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享受知識產權優先審查、打造耐心資本等建議。
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2.7萬家
協商座談會前,省政協組織跨專委會、跨界別、跨領域的聯合調研組,分赴省內外調研考察,實地走訪企業、召開座談會,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同時,召開“主席·委員專家深聊會”,在“數字政協”平臺廣泛征集政協委員意見建議、集思廣益,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共有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下簡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7萬家,累計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89家。
根據報告,2023年,廣東專精特新企業總營收超2.6萬億元,資產總值4.05萬億元,利潤合計736.3億元,專精特新企業以0.4%的數量占比,貢獻了約20%的中小企業營收總額,提供就業崗位約230萬個。約85%的專精特新企業處于戰略性產業集群。
報告也指出,目前廣東專精特新企業表現出極強的成長韌性,但還存在有效市場需求收縮、信貸供需仍不匹配、技術人才招引困難、知識產權侵權頻發、政策措施欠精準等問題。
對此,報告提出,從抓落實、促優化、謀創新等3個層面,加快推動廣東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如,在“抓落實”方面,落實政府采購傾斜扶持政策、落實政府項目傾斜扶持政策、落實專屬融資支持政策、落實人才綜合保障政策等。
建議整合高校等資源展開聯合科研攻關
當前,廣東專精特新企業總量形成規模、發展勢頭良好、培育成效明顯,但也存在一定短板。如何找準薄弱點,優化改進各項政策措施?
報告建議,要更新專精特新培育總量目標,完善專精特新企業服務體系,深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銜接,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戰略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大中小企業供需對接、融通創新,強化知識產權服務保障力度。
上述建議受到多位粵商代表的響應。
省政協常委、佳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兼執行總裁陳嬌建議,發揮好鏈主龍頭企業、產業孵化園區的帶動和培育作用,構建產業鏈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廣泛開展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
省政協委員、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平緒建議,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享受知識產權優先審查,開展專精特新企業知識產權維護援助專項行動,推動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海外維護互助機制。
人才、融資、平臺,亦是粵商代表發言的高頻詞。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積極引導協調省市區域地方產投、銀行及金融機構等,打造耐心資本、常青基金,鼓勵和引導對“專精特新”企業進行長期穩定投資。
省人大代表、汕頭市政協委員、廣東正超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厚烽建議,整合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資源、集合產業優秀人才,展開聯合科研攻關,研發成果歸屬于參與企業、揭榜方共同所有。
針對與會粵商代表的建議,相關部門紛紛作出回應。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涂高坤介紹,去年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布,廣東累計培育總數全國第一;今年全省新認定“小巨人”561家,累計培育總數排名全國第二。廣東高度重視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當前正組織龍頭企業一起攻關項目。
“廣東出臺‘科金15條’,就是要加大創投的支持力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它落地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龔國平說,科技創新要與產業基金形成良好互動。
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如鵬說,廣東在產教融合試點、校企協同育人、現代產業園建設等方面已開展有益探索。下一步,省教育廳將繼續指導相關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加快推進相關專業學科調整,同時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開展適應性改革,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